中国书法史的十大草书大师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续家法但又不墨守陋习而是尚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细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结构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很是讲求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其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鉴赏。
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盛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
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摹仿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听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泛起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险些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相比的。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验官。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厥后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赞美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冷静。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差别风姿激荡。真是各尽其妙。
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感人而盘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接待。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浏览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惊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最高级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稀有。
清朝乾隆天子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